2009年1月21日星期三

不好意思下進行唔多願意嘅 "knowthyself" 活動

在FB被tag幾云,不好意思下進行唔多願意嘅 "knowthyself" 活動。

1.從來都有太多既志願、太少或太散亂既相關行動,至今都未有值得自豪既能力或成就。
2.從前追求天才橫溢、現時幻想大器晚成、日後絕不容許一事無成。
3.喜歡吃heavy既食物,但近兩年被訓練下已懂得欣賞清淡,期待學曉剛柔並濟。不吃糖同零食、想請我既話請餵朱古力(註:放提子乾足夠殺左我)。
4.今年目標係年尾開個展,希望唔只係希望。
5.以前太相信文字同沉迷「結論」。而家比較傾向描述自有其價值,但認為無串聯既口述歷史(或自述)有不如冇。
6.小時喜歡由零建立到有的過程,因為專注可以忘憂。現時因為害怕因閒生hea,貪心下左搞右搞,反而失卻專注之美。
7.接近至少不只可以談空虛的年紀,因此少讀了村上春樹,現在愛他的散文多於小說。
8.睡眠是我的聖域。
9.幸好我的「哲學」是解救了我,而不是害了我。至少現在我仲可以咁講。
10.最近才發現,philia取代了eros在我生命中的位置,也由於此,well-being比elevating更重要。(是我媚俗了嗎)?
11.仍然記掛著十年前的旅行,下一站、今年、是南美(最差也要看很勁很勁的太自然)。
12.一生總要有一種樂器和一種武學。
13.工作?我對於事業還是很猶豫,現在還是先工作一下吧。
14.按摩近年變得很重要、Yoga是另一種按摩。失去對身體的注意,就等於失去拂拭心靈的耐性。
15.不斷的搞亂和收拾,最能係我的房間體現。
16.新年願望實在太多。回歸王道,還是合家平安好。

祝願09你我都幸福。

2009年1月13日星期二

孫明揚應該改一下他的麻雀戰法了! - 馬家輝

文首有點失控飾詞之感,但後來愈寫愈好,論點出曬來,值得一讀。


----------------------


明報 A06 港聞 筆陣 By 馬家輝 2009-01-13 標示關鍵字
孫明揚應該改一下他的麻雀戰法了!
馬家輝
資深傳媒人
孫明揚用「微調」和「fine-tune」詞彙描述他的教學語言政策,顯然是徹頭徹尾的掩耳盜鈴,從今之後,小學國文科教師在學生講解「掩耳盜鈴」這個四字成語時,不愁沒有與時俱進的引證事例了。
孫先生之所謂「微調」或「fine-tune」,如坊間所一致公認,根本既不微也不fine,而是毅然猛然地把研究了10 年然後又施行了10 年的所謂「母語教學政策」一手推倒,硬把金剛怒吼說成和風細雨,純粹自欺欺人。在擔任教育局長以前,孫先生的其中一項公餘嗜好是打麻雀,有不少跟他在竹戰桌上交過手的商界朋友早已踢爆,孫明揚最喜歡的麻雀戰術是扮豬食老虎,亦即廣東話所謂「揼雞」,明明在做清一色三辣單吊一筒,卻企圖出口術以誤導對手,不斷自言自語表示「仍未夠章」甚至「已經棄糊」;箇中蠱惑,跟是次教改手法如出一轍,明明是大動作大事件,卻說成只是「微你個調」和「fine 你個tune」,性質簡直類似「語言詐騙」。做人老實與否,從牌品之上已足見知著,香港特區的民間智慧常說「品牌唔好即係人品唔好」,絕非無稽。
當然,這絕對不是特區高官首次「語言詐騙」。記不記得許仕仁之談西九?剛開始時只給香港市民「三選一」,明是化繁為簡,暗是利益輸送,不僅令港人嘩然,連西方傳媒亦批評此事絕不尋常。結果在民意沸騰下,重新規劃,推倒重來,但許仕仁在記者會上偏偏嘴硬堅稱「不是推倒重來,只是整裝上馬」,睜着眼睛說瞎話,替政府誠信大大減分; 從那一秒鐘起,特區政府失去的不僅是民心,更是信用。
然而話說回來,有過能改,知錯能改,倒非什麼壞事,這總比明知道錯了仍要死硬堅持好得多。如果有助破除所謂「母語教學政策」的荒謬框框,隨你怎麼叫,都可以,正如莎士比亞所指,一朵玫瑰不管你叫它做什麼仍是香的, 微調就微調吧, fine-tune 就fine-tune 吧,隨便你,反正香港有的是言論自由,政府高官亦有他的公民權。
所謂「母語教學政策」啟動於1998 年,但政策根源卻早於1981 年已經現身,當時有幾十位來自英美德澳的教育專家來港匆匆一行,走馬看花地「研究」了幾天,然後便於翌年發表報告書對香港的長遠教育政策提出建議,其中有一句指明, 「在其他因素沒有分別的情况下,母語是教學的最佳語言」,可是,正如由高官轉型為名嘴的王永平先生在回憶錄內所精準指出,該報告書的政策建議重點其實是,只在小學完全採用母語教學,到了中一,改為「推動真正的兩種語言政策」,務令學生雙語並重、中西兼通。
可惜這項政策重點到了1984 年的《第一號報告書》被閹割了。當時的教統會主席楊紫芝是醫學權威,亦是愛國勇將,根正苗紅,於其治下, 「兩種語言政策」被簡化為突出母語教學,箇中思路,非常切合中英談判過渡期的「非殖民化」大氣候,而其繼任者更是一個比一個搶着表現愛國、一個比一個更積極於視「教育回歸」為表功戰場,以求於回歸後攫取更高的官階爵位,英國殖民者何其精明,看在眼裏,笑在心裏,袖手旁觀甚至稍稍煽風點火,放任官迷華人胡作非為,於是,像滾雪球般,母語教學由一種「理想」快速轉變為一項「政策」,雷厲風行,燒鐵煉鋼,令本來處處充滿生機自主、靈活彈性的特區教育生態於回歸後被硬生生地套進一個劃地自限的語言政策大框框裏,英中中中,一刀切割;上車落車,架牀疊屋;基準評核,內耗折騰,全城老師家長人仰馬翻,學生更統統慘變「人肉教育罐頭」,品管失效,流弊至今。
外國專家顧問報告不是指明「母語是教學的最佳語言」嗎?推動母語教學,豈不符合洋人理論?將之說成「為了表現愛國」,豈不是替官迷華人戴大帽子?
請看清楚上面所引文字,別忘了在「母語是教學的最佳語言」前面,尚有一句可圈可點的「在其他因素沒有分別的情况下」。香港向來是國際都會,殖民已久,無論從民心傾向到現實取向,皆視英語為最關鍵的社會文化資源,說難聽,這叫做「崇洋」;說好聽,這叫做「務實」,即使於回歸之後,香港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亦應保持這種優勢和地位,不可承擔任何退步的政策風險。這便是極重要的「其他因素」,在沒有良方把社會風氣改弦易轍、把香港定位改方換向以前,貿然大張旗鼓地推動所謂「母語教學政策」,甚至不惜把學校和學生硬切成中英兩半,肯定是「冒進主義」,用全港師生家長的血淚作為官迷華人的冒升階梯。梁錦松曾做教統會主席,他在任內所推動的教改大躍進,其錯之深,其實遠超於所謂「偷步買車」;其餘歷任教育高官,或推波助瀾,或助紂為虐,當然皆屬共犯。
好了,如今有了孫明揚的「微調方案」,以微為名,以巨為實,一手推掉了中英分校的傻瓜金剛罩,儘管在「分時」和「分科」的操作條件下,仍有可能製造出另一種所謂標籤效應,但後者的穿透性和靈活度,終究比前者的中英二分更具人性和更符合現實。
孫明揚用的「微調」二字,雖屬詐騙,但方案裏所強調的「彈性」二字,卻甚值得教改有心人記之取之用之重之。
換個角度看, 「彈性」的另一種說法就是「自主」,中英分校的宏觀大框框去除了, 「分時」和「分科」會否成為另一種框框,在這方案下,非常視乎各校師生家長如何取捨運用。任何社會,任何政策,標籤總是有的,問題只在於到底有什麼標籤和如何在標籤之間穿越遊走。
我們其實期許孫明揚更老實一些,希望他拍拍胸脯、摸摸鬍子,乾脆向社會大眾承認母語教學政策之死,香港特區從此採用的是自主政策、雙語政策、靈活政策。這樣,才是「食三辣」之道,名正言順,光明正大,孫明揚的麻雀戰法,早就應該改改了。




2009年1月11日星期日

轉戰採訪工作

新年新豬肉,今日轉戰採訪工作。在沒有任何先行概念(preconception),必須盡快進入良性的詮釋學循環,才可以開始工作吧。第一項工作是學習。跟著其他記者去採訪,學習實際工作流程之後,也要學習「作為一個記者地思考」。報料、思考故仔的角度、搵人訪問、攞bite、諗畫面、做live、feed片、寫埋v埋……感覺像是一種創作,而不是單純「講番出來」。做記者和做安卡有不同的難處,但要做一個好記者和好安卡,同樣都需要很強的主動性和當機立斷的能力。記者不主動很難獲得重要訊息,安卡不主動很難令故事暢順;記者不當機立斷可能會失去重要的畫面和聲bite,安卡不當機立斷的結果往往則是「難睇」。
從這一角度來看,做記者比做安卡的自由發揮之處似乎多很多,而這一種發揮空間是好是壞、是自由還是壓力,則因人而異了。安卡的表演場地,始終也是做live的時間,如果要成為一個出色的安卡,應該從這個方面出發吧。

實驗中

.

不被美麗的文字與言辭迷惑,特別對自己所說之辭。
不要被詮釋的欲望左右,迷戀確立一種對自己的解釋。
不要在事情發生期間反省,為免遺漏最好還是在事前或事後。
不要用解釋來開脫,但也不要用沉默來逃避。

如何可以超越,追求所有時間也是本真地活這傾向?或者最好是不作區分,「不過份注視地專注」把路接上,留心外界多於自己,然後把忍耐變成實在的成果,最後等待時間風化成實在的歷程。我在實驗這樣子活。


.

2009年1月9日星期五

《大搜查之女》

有些電影,你在看的時候並不覺有問題,甚至覺得「幾ok」,但當你一反省當中種種,就會覺得有點怪怪的,然後愈想就愈覺奇怪,《大搜查之女》就是一例。
未反省時的感覺是怎樣?故事順暢、演員表現有特色、幾條故事線穿插自然、輕鬆緊張共冶一爐……但當認真思考一下時,幾個問題就自然出現了 - 故事的主線是什麼?想表達的是一個怎樣的故事?是想觀眾看到一個有型款的女幹探、一個有血有肉的黑幫老大?還是中港雙方警方相依又相拒的關係?看完整套戲,也說不出到底這是動作片、劇情片還是愛情片,只見到很多條線共時發展,當中都可以各有發揮,但最後每條線也只是輕輕帶過,實在浪費。例如大陸警方那位不知是卧底還是什麼的人物,之前神神秘秘地出現又失踪,但到底他對故事有什麼貢獻?實在說不上。又例如開始時陳奕迅一行人殺了智叔,然後有警方突入屋內,以為這條「案中有案」的線會有所發展,但結果竟是一班「專業」警員被一班專業黑幫完全瞞過,之後完全沒有承繼發展,案中關鍵人物忽然失踪也可以當沒事發生,這絕不是當中一班「大搜查員」魯鈍,要怪就怪編輯失憶或者導演駕馭力不足吧。
總結來說這是一套合格的港片,至少會讓你看得開開心心(如陳子聰演雕刻家已令人會心微笑),不過我想唯一能引觀眾入場的,還是sammi那久違了的獨特步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