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4日星期二

做少d唔好咩?

讓自己汲汲於追求金錢,假裝這是萬靈丹,精巧地創造不斷讓你分神的雜務,阻止你看出自己的生活有多沒意義 — 你內心深處知道,這不過是幻影,但既然每個人都參與了自我欺騙的遊戲,要忘掉很容易。

問題癥結不在於錢。

The 4-Hour Workweek


timothy ferriss



工作於你而言是什麼?是換取薪金的必要的惡?是確立社會地位的必要過程?是逃避問題的最佳場所?還是生命中最應投注時間的地方?本人工作的時間還未長得有資格討論工作的意義,不過依本人一般觀察而言,普遍香港人都不會認為自己的工作是很有意義、很值得投放更多時間入去,而且,有更多人不知在自覺還是不自覺的情怳之下,認為投入愈多時間就等愈勤力、愈認真工作。當這兩種觀念加在一起時,就出現一種很奇怪的邏輯 — 人們不願意工作,在工作時盡量分心或偷懶,然而見到其他人比自己早離開公司,就會認為那個人不夠(自己)勤力。

你有沒有遇過這種人?

我總認為這種人是在開自己玩笑,而有很多香港人也有這種心態,因此香港人可能是最會開自己玩笑的人 — 請原諒我的「菠邏輯」。香港人無疑是勤力的「民族」,也非常「話頭醒尾」、「快手快腳」(當你去旅行時遇到各地的收銀員時就會明白這點),不過,香港人對生活的質素要求往往也過於求其,或者說是過於單一,這和喜愛食旺角勁辣魚旦的理由相同 — 大家食的根本不是魚旦和辣味,而是見到好多人食又想食 — 但問題係,住住食完之後根本壓根兒吃不到任何味來,因為條脷在吃完第一粒後已沒有感覺。

也許我的比喻過於曲折,其實我的意思很簡單,就是想說香港人對生活享受有一套「很香港人」的標準。我不是否定這種標準是「其中一種」標準,只是很質疑這是「唯一標準」。例子就是當香港人參考旅行團時,常常要求當地的服務者用香港的標準和方式來「服務」他們 — 這就是所謂的「港式」吧 — 而不是抱理解和感受當地人的做法來享受旅行(當然,所謂「當地方法」好與不好實在沒有保證……)。

香港人對於很多事情也很有想像力(例如相信不必爭取就會有民主),但對於自己生活可能性就很缺乏想像,因此,我們才往往想像別人不在公司時就是等於放假、不在工作時就是等於偷懶,而不會想:那人正在構思一首美麗的詩歌,或是他正在等待令人落淚的夕陽。

沒有留言: